针刺麻醉
评微信文章“文革中的针刺麻醉, 就这么弃用了”
文章对文革中的针刺麻醉做了不带偏见的陈述,但文章虎头蛇尾,最后讲弃用仅一百多字,而真正讲弃用的原因仅一句话:“弃用针麻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大医院引进西方的静脉与气体麻醉等全麻技术与先进设备,病人越来越不想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钳子剪子乱响,心理不太容易接受”。这个篇幅与文章标题“就这么弃用了”严重不符。针麻的弃用有重大历史意义,作者对此也没有任何评论。
该文有两百多条读者评论,是“新三届”公众号中较为少见的。大部分评论是对针麻“运动”的褒贬。我的观点是:从少数亲身经历针麻的读者的评论看,针麻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大约各一半。(我问其中一位针麻成功者,ta是否被偷偷打了麻药针,ta说全程清醒,坚决否认被打了针。)做任何事我们要看可行性,针麻成功率仅50%,并且尚未找到它成功和失败的规律(pattern),那么它显然在临床上没有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这件事不是商业行为,不妨看作是一项科技研究,那么,暂不具有竞争力就不是停止研究的理由,毕竟在科学史上有很多纯粹出于对探索自然的兴趣而最终导致的技术进步。止痛源于阻止神经传导,针刺阻止神经信号的传导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从现知的科学原理上没有很强的证据否决(即无可辩驳地否认了针刺与神经的关系),那么重新启动这项研究,找到它成败的原因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足够的动物实验后,可以首先尝试将它应用于麻醉并不很重要的小手术(procedure),比如深度清牙、结肠镜检查等。作为副作用小、风险低(如果失败的原因已基本确定)的一种替代医学技术,针麻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文革中的针麻研究被政治严重污染,只报成功、不报失败是虚伪和可耻的,但这些行为在今天都很容易避免,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已不复存在,那些气势汹汹攻击针麻的读者大概深受文革遗毒之害,他们大可不必关注。另外,文革中的针麻在研究策略上也有失误,例如缺乏先期的动物实验,试验没有采用国际认可的金标准,例如单盲、双盲或N-of-1等等。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科研人员显然不会犯这些基本的错误。
2025年7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