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英文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初版于1948年,在英文界基本是初步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物。该书在goodreads.com上目前有109个评分,总平均为4.22(5分为满分),Amazon上有12篇书评,平均评分为4.8。其特点正如一位读者所说

“the content is a lot easier to absorb than any Chinese text on the subject, simply because it is written in an analytical language (English) rather then a poetic and suggestive language (Chinese), (plus reference to western philosophical terms which really helps)” [(书的)内容远较其他有关该主题的中文材料更容易吸收,就是因为这本书是用分析的语言(英语)而不是用诗和暗示的的语言(汉语)写成,(加之引用了西方哲学术语,很有帮助)]

有人说冯友兰的哲学史是写给西方人读的,也许吧。但更不妨从另外的角度理解,我把它叫做比较哲学,正如有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一样,在比较中使读者理解概念。例如,略通西方哲学的读者读他的书最易理解朱熹的形而上学,因为“理”、“气”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找到可类比的概念,再经冯氏指出其中细小的区别,则理解就很全面了。从另一角度看,世界文化逐渐趋同,这虽然首先发生在自然科学,其次社会科学,如今人文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一致。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但相似性和共同点却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这本书是写给西方人的这个说法现在流行,但再过一代就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即过时的评价。

对照阅读中、英文版可知冯先生对一些词的个人理解:如程朱理学中“以诚敬存之”和“用敬”之“敬”,冯译attentiveness(专心、注意)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尊敬”(respect);引王国维自述“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中“谬误”译absurd(荒谬)而非“错误”、“谬误”(false)。如此独特的理解比比皆是。有时他的英文可帮助理解看似简单的语言,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如道生“若见佛者,未见佛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中文版292页,英文版252页)。后句“不见有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如果你看不见有佛”,这当然在中国传统的语言里是允许的。冯先生译为“When one sees there is no Buddha”,直译“当你看见没有佛”,但其中“see”结合上下文更有可能理解为“意识到”,因此更好的翻译是“当你意识到不存在佛”,如此作为“乃为见佛耳”的条件句前提更易让人理解。

科学史不必由科学家写,但哲学史最好由自身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写出[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既有史,又有哲学,深入浅出,只要读得慢,甚是耐人寻味。让我想起当年攻读哲学,除中国哲学外涉猎了所有领域。问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如何速成,得到的是讥笑。冯先生的书,相见恨晚!

——————————————————————
[注]“黑格尔论撰哲学史者弘博而不通义理,亦谓有如禽兽闻乐,聆声了了无遗,而于诸音之和,木然不觉”(钱钟书《管锥编》译黑格尔语)。


2014年6月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