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石钟山记》
百度:“《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其第一段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白话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不知苏轼是否真做了一个实验,即将钟磬沉于石钟山下的水中,发现大风浪并没有使钟磬鸣响。假如实际没有做,那么我们可认为他只是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这也无可厚非!无论如何,这里有一个问题,“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少表面上是说石头就更不能使钟磬鸣响,但这似乎违背常识。比较大风浪和石头,两者哪一个撞击水中的钟磬更能使钟磬鸣响?难道不是石头更容易吗?文章随后提到唐朝李渤敲击山石,听到重浊或清脆的声音,以为解开了石钟山“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之谜。但李渤应该是在敲水之上而不是水里面的石头,与苏轼说的“水石相搏”毫无关联,不知是李渤误解了郦道元,还是“水石相搏”并非郦道元所说,只是苏轼的理解。
也许苏轼的意思是,大风浪直接撞击钟磬使其鸣响,与大风浪撞击水里和水表面的石头而间接使钟磬鸣响(比如通过共振),两者比较,显然前者更有可能,但他的实验证明即便是前者也失败了,那么后者就不必说,一定更会失败。李渤在水之上高处敲石,虽然不是在做水石相搏的实验,但他试图通过以器(比如锤、另一块石等)击石模拟水击石而发声,也不能说完全不沾边。
总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中的“而况石乎”意义不甚明了,有讨论的必要。
补充评论:会不会苏轼的意思是,该语句中的“石”不是与“大风浪”比较,而是与“钟磬”比较,即,大风浪不能使钟磬鸣响,更何况(更不必说)要使石头鸣响呢?从语言的角度说,这个解读不正确。假设李四沉默不语,“即便是张三也不能让李四开口讲话,何况王五”这句话是说,王五更不能让李四讲话,而不是张三想让王五讲话就更不可能。“即便是姚明也够不着吊灯,何况普通人”讲得通,但“……何况(比吊灯还高的)天花板”就显得很怪,后者应改为“即便是吊灯,姚明也够不着,何况天花板”。由此看出,“即便是”(文言文“虽”)后的成分是与“何况”(文言文“况”或“而况”)后的成分做比较。
2025年7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