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造纸厂简史

(一)重庆造纸厂解放前技术状况

1905年资本家庞元济、严义彬、张继曾等以商股30万两、官股6万两创办龙章造纸公司于上海龙华日晖桥。设备有14英尺蒸球两个、500 打浆机12台、日产8吨长网机2台、超级压光机一台,职工百余人,以破布、化学木浆为原料制造道林纸。

抗日战争期间,于1938年迁于重庆江北苗儿石[注:張南琛、宋路霞《張靜江、張石銘家族:一個傳奇家族的歷史紀實》209页; 肜新春《民国经济》,上海工厂内迁的原委]。改名为中央造纸厂。在迁移过程中,在武汉被日军飞机轰炸,损失了部分设备。

初到重庆时,只剩下蒸球一台、打浆机6台、七缸长网机一台、千伏安发电机一台。由于资金不足,经国民政府投资2000(?)元于1941年12月正式定名为中央造纸厂。全厂职工440人,其中科长、主任、职员级别占50余人。生产报纸、道林纸、书面纸、包装纸,日产3-5吨。

1946年新增圆网机一台,以纸边、废纸、土纸为原料生产打字纸。至1949年产纸达1057吨,为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

1948年与中央印制厂合并,更名为中央印制厂重庆造纸厂,以生产道林纸、钞票纸为主,日产量为3-5吨。

(二)重庆造纸厂解放后技术状况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军代表来厂接收,定名为重庆造纸厂,属西南造纸公司领导,于1950年1月25日复工生产,全年产纸1442吨。[又见: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1947年中央印制厂接管中央造纸厂后,更名为‘重庆造纸厂’”。]

1951年更名为国营重庆601造纸厂。同年3月将重庆盘溪国民党中央造纸学校实习工厂并迁本厂,成立圆网车间,专门生产打字纸。

1952年经过了三反运动、民主改革及抗美援朝运动,组织了清产核资,建立了原始纪录,制定了三大规程、两大制度(工艺规程、设备使用规程、技术规程、检查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生产上又增用了竹丝及竹浆生料纸板,为本厂使用原料造纸开辟了新路。

1953年,正式使用脱青竹生产打字纸。3月,将化龙桥浦泉纸厂并入我厂,成立第二圆网车间。9月又将该车间划出定名为造纸试验场,即现在造纸研究所。管理工作重点是以查定为中心,试行了作业计划,统一了蒸煮条件,稳定了温度,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通过查定制定了新的定额,修订了检验标准,建立了责任制、机器维修制,进一步健全了原始纪录。由于执行了作业计划,按生产知识图表组织生产,做到按班检查生产进度,大大促进了生产,年产量达到了3897吨。七月成立了党委,书记龙文宇、副书记文先发,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

1954年,全面推行了作业计划,并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充分挖掘了企业潜力。生产上以蔴(火麻、青麻)、棉为原料试制成功103号纸(即钞票纸)。四月份调整组织机构中,配备了总工程师庞德身,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苏联专家特鲁贺夫(Н.И. Трухов)来厂,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分别打浆等。

1955年,103号纸正式生产了2616吨,满足了国家需要。

1956年,停产扩建,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新装25吨/日长网机两台。(至1962年,有设备近千台,关键设备130台,75%是新增设备。)厂名改回为重庆造纸厂。

1958年,中孚造纸厂、嘉陵造纸厂、纤维实验所(现盘溪纸厂)合并至本厂,成立[第]三车间。增加圆网机四台,生产单据纸、打字纸、有光纸、防潮纸等。三月,扩建全部完成,产纸两万吨左右。试制成功兰线晒图纸,年产150吨,价值48万元。

1960年,厂内运输忙不过来,全厂职工在党委“大搞运输机械化”的号召下,修起了滑车一条,日起料百吨,缆车一座,三级缆车一座,趸船桥式起重机一台,新铺轻便铁轨1800多公尺,基本满足了生产需要。由于新纸机投产,品种增加为出口胶版纸、书写纸等。从1960年七月起,开始亏本,一年多亏了186万多元。

1961年。经过“工业七十条”的学习之后,迅速实现了转亏为盈,做到了月月有利润。同时成功地产出了出口书写纸,定名为H牌书写纸。注:在国内名为“工”字牌,但在国外“工”字不便识别,改名为H牌。

1962年,圆网纸机利用尾渣、尾桨造出了卫生纸,年产量500吨,价值50万元。

1964年,改进了工艺,蒸煮时可以使用未切的长草。5月,用100%梭草浆试产成功出口书写纸。

1966年,全部使用老竹造纸,不再用脱青竹。生产大红纸、103号弹壳纸。

1969年,使用了三聚氰胺树脂成功地制出了106号纸,满足了国防上印制军用地图纸用。

1968-1969年,因处于文革期间,政治上受左的思想干扰,两年亏损了256万。

1970年,碱液回收投产,减少了对天原化工厂烧碱的使用,缓和了化工原料紧缺的局面。碱回收喷射炉为武汉锅炉厂图纸,自贡东方锅炉厂制造,70吨浆的黒液/日烧。

1973年,两台机使用了张松寿工程师设计的多管进浆,使得纸张匀度大大提高。

1974年,使用了连续配料,节约胶、矾及劳动力,有利于降低成本。主要参与者:黄世国,李忠伦。

1975年,因技术人才缺乏,开办了721大学。背景:毛泽东1968年7月21日在上海提出自己培养人才,各地创办721“大学”,实际教育程度相当于中专;即便如此,国家后来也未与承认。

1976年,粉粹了“四人帮”,造反派与反到底派联合选出被外借到市人防办公室的罗声永为革委会主任。

1978年,第一批721大学学生18名毕业,其中一些成为车间技术骨干。

1979年,经过了拨乱反正,开办了电视大学。721大学的我厂的第二批学生通过自考进入电视大学,721大学因此消失。

由于1958至1979年原料结构改变、工艺技术进步,变高价原料为低价竹子、龙须草、碎木材等,生产品种也增多,以满足市场及国防用纸的需要。

1980年,因提出增产至年产3万吨,扩展厂区,重庆铸管厂并入我厂,厂名仍为重庆造纸厂。铸管厂几百人并入,帮助他们解决了子女就业。

1981年,书写纸、打字纸等6个品种先后获得了轻工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出口胶版纸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国内畅销24个省市,国外畅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1984年,这种纸被选为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协议的文本用纸。

1983年,铜版纸投产,年利润增长超过产值增长速度。企业整顿一次验收合格,被评为省、市先进企业。

1984年,1880纸机投产使用,全厂年产纸量达22000吨,加上加工纸、碱回收,商品总值4000万元。

1985年是继续改革之年,大换了领导班子。凡是55岁及以上的老同志、老干部都退居二线。

1986年,统计全厂总人数为2880(平均2895人?)。(如果包括外厂来本厂工作的工人,总人数超过4千。)工程技术人员27名,高工2人(张松寿和杨昌华),工程师14人,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107人,中专98人。厂总产值3981万元,缴税利774万。为了引进技术与设备,和美、日、加和法国交流技术7次。

1987年,最后一批电视大学学生毕业。至此,电大总毕业120人,包括来自其他兄弟纸厂的学生。他们大多后来成为技术骨干。

1997年,由于年年亏损,重庆造纸厂正式宣布破产。


附录一:张松寿简历

张松寿,男,1920年7月出生于云南省华宁县,汉族。夫人李忠伦也是造纸工程高级工程师。1944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现从事造纸工艺、设备设计工作,职称高级工程师。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厂内职务为副总工程师。工资210元。熟悉英、德、俄三种语言。

突出工程项目有:碱回收车间改造工程工艺设计,中断废水物理化学法处理小试和中试,长网造纸机多管式网前箱和除沙器设计,三号锅炉改造等,取得的效果显著。石灰工段改善的劳动条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胶版纸匀度的提高为夺银牌创造了条件。多管式网前箱在国内也是首例。

此外,在《造纸技术通讯》、《四川造纸》、“中国造纸学会80年年会”上松寿发表了论文“双椎管式多管网前箱”等四篇文章。

1986年4月赴美技术考察无碳复写纸技术经济状况。


附录二:重庆造纸厂企业概况表

1980198119821983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2824295429873119
固定资产净值(万元)102310579651028
职工平均人数2072282829592983
机制纸(吨)16885186492048321855
产值(万元)3029329235013829
利(万元)296106155216
税(万元)6580467543622

作者:黄世国(1928-),1950年进入重庆造纸厂,1954-58年考入高等学校离职学习,195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回厂任技术人员、工程师,后调电大任副教授,1988年退休。
写作时间:1987年3月
整理时间:2010年7月

扩展阅读: 重庆造纸厂曾经生产人民币用纸



附录三:轶事




与我联系

To my Miscellaneou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