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几个词


2023-11

“般若”的读音

佛教词“般若”意思是“智慧”。据维基百度百科,它是梵语Prajñā的音译,读作(拼音)bō rě。但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读作比如bān ruò?

网上能搜到很多讨论,其中知乎上“「般若」(bōrě)为什么很多人会读错?”有一定价值。(大部分人在该讨论中说这个词读音不重要,但那不是我所关心的。)其中网友梁海说“「般若」的梵语 prajñā 古音大致为 /pɾəɟɲa/,今天的马拉提语与其几乎一致,而印地语发音为/pɾəgja/;巴利语 paññā 的古音大致为/pəɲːa/。「般若」似乎是从巴利语音译的。”他的意见与大多数网站不同,认为该词译自巴利语而非梵语,并且认为巴利语pa-发音为/pə/。不知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假如是,那么这个佛教词第一个音译字“般”读bō就比较合理。但这样的话就有个问题:中古或稍早些时候(即初译佛经时)汉语“般”读类似bō的音吗?据古汉语拟音查询网,各音韵大家对“般”的拟音都没有用/o/作元音,比如王力拟中古音为/puɑn/、/pan/或/puɑt/。难道古人用并无bo音的“般”字表示bo这个音?或者古汉语拟音查询网上的各大专家都错了?都不大可能,更不必说该词译自巴利语这个说法。

在古汉语拟音网查到“若”字的中古读音的确像ñā,例如王力拟音为/ȵʑĭa/、/ȵʑĭa/或/ȵʑĭak/,其中/ȵ/基本就是ñ的辅音部分。这一点从反面证实了该网站或各大专家的可靠性,那么中古人用元音为/ɑ/或/uɑ/的“般”对译Prajñā的Pra-就是非常正确的。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般若”的“般”现在应读为bō、“若”读为rě这个说法的疑惑。这个读音是何时由谁提出?假如他如此建议的理由是为了恢复中古、也即原梵语读音,那么正确的建议应当是读比如(按拼音)ba ra而不是bo re。(但这仍然不甚妥当,没办法。假如今天我们音译Prajñā,很可能是“普拉吉尼亚”)。无论如何,即便读“般”为bān也比读bō更好,因为至少其中的元音搞对了。

网上其他讨论都不沾边。赵老先生提出“般”古音同“拨”、“钹”(如他提到辽代僧人《龙龛手鉴》说“般,音拨”)。但古汉语拟音查询网显示这三个字古代都是以/a/或/ua/或/wa/而不是/o/为音节的元音(韵母)。《龙龛手鉴》“般,音拨”的意思是它们的元音都是/a/或/ua/,而不是都是/o/。读这类文献时不能以今音推想古音。既然我们不是古音专家,那就不妨随时查询专家们的拟音以保证对古文献的正确理解。

总之,就梵语Prajñā第一音节的元音来说,汉译字“般”从古至今都应该用元音/a/而不是/o/。现在读为拼音bān反而优于bō(但能读为bā的话会更好)。“若”假如不建议读为ruò,那么读为拼音ra(任一音调)都优于rě。找出bō rě读音建议的人、时间、他的理由是件有意义的工作。

补充:一位懂藏传佛教和藏语的网友对我说:
--引文始---
“般若”的正确读音是Braja(班甲)或Brania(班呢阿) [这]正是藏传佛教对“般若波罗蜜多”梵文的读音。“般若波罗蜜多”作为密咒,在藏传佛教体系非常重要,必须读音准确。否则,既使诵读千万次,也是无效。
---引文终---
可见至少在藏传佛教中,保证关键词汇读音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多識仁波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一般的名稱讀音不准倒沒有多大的關係,但真言密咒的關鍵是發音。密部中說:‘密咒若發音不准,不但沒有效果,還有副作用。’”)另外,从她的答复可看出,藏传佛教念“般若”的“般”用了元音/a/而不是/o/,这就更让我们感觉汉语应念“般”为bo这种说法难以理解。


2023-11

《金刚经》经题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来源:百度百科)那么,“金刚”在此比喻智慧(般若)非常强大,足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据维基百科“金剛經”条:“金刚喻作智慧。鸠摩罗什下的注解为:(如)金刚(的般若)能断(烦恼)。金刚(即钻石)用以比喻‘般若’,即指般若如金刚,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对“金刚”的这种理解最常见,也颇为合理。

而另一种、唐玄奘的理解就不甚妥当:“金刚喻作烦恼。玄奘等注解为:(般若)能断(如)金刚(的烦恼)。金刚用以比喻‘烦恼’,即烦恼难以破坏。”那么,假如“金刚”是烦恼,它就是必须被战胜的、坏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战斗的、好的武器,怎么会有人以一种坏的对象作为佛经的名称?

台湾学者方东美在冗沓的叙述中提到“金刚”的意思可作为第三种理解:“与菩提相应之后,道行更高了才可以再回到地狱,而不致于被地狱中的黑暗、罪恶所笼罩;或回到现实世界,投到痛苦的人生境地,也不致于埋没在人生痛苦的深渊中。那么有这样修行的菩萨,他的道行一定是已经修炼到金刚不坏之身才可以。因此第五会便以金刚幢大菩萨为会主…”(《华严宗哲学(上)》267页)。由此看出,“金刚”形容金刚幢大菩萨非常高明的道行,它能抵御地狱中的黑暗、罪恶和人生中的痛苦。

总结:鸠摩罗什用“金刚”形容智慧(般若)的高强,玄奘以之形容烦恼,方东美用它形容道行。鸠摩罗什的理解最通行,方东美的理解也许可与它合并;一个是智慧配备的武器,一个是道行的护身,但都是正面的、好的东西。玄奘的说法最奇特和不可思议,也最难被接受。

网友:玄奘在印度待了那么多年,辩论无数,何以会有这种错误?
答:不知道。这是印顺法师(1906-2005)在《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中的解说:“玄奘等傳說: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

网友:《金刚经》正确翻译的全名是《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现在的汉文《金刚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隋朝达摩笈多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作“能断金刚经”,唐义净译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能断”两个字。离奇的是,现在出版的《金刚经》就没有“能断”二字。
答:是!汉语严格讲究词序(例如“我打他”与“他打我”的语义由词序决定),那么“金刚能断”中“金刚”当指能断他物之物,“能断金刚”之“金刚”指被断之物。

补充:“怎么会有人(玄奘)以一种坏的对象作为佛经的名称?”:我这个问题也许成立,但责怪玄奘也许不妥,因为后人在对长经名作简称时简单地截取了长名中靠前的两个字,哪怕这两字在有些译者如玄奘的翻译中是动词“断”的宾语(而不是主语)。


2023-09

刹那与弹指的时间

《僧祇律》“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昼为三十须臾”。因此一须臾为24*60/30=48分钟,一弹指为48*60/20/20=7.2秒。这弹指显然太慢!据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弹指只需7毫秒,比眨眼快21倍!这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界面》上的这项研究绝非无聊,比如它有助于残疾人手指假肢的研究开发。真正无聊或好玩的只是我们这里严肃看待《僧祇律》作者不知怎么搞出来的数字,佛学研究者也许能给个说法。

网友马黛茶GOGO考证:按《摩诃僧祇律》算出一刹那=0.018秒,按《大毘婆沙论》或《俱舍论》算出一刹那=1/75=0.013秒。《俱舍论》“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大智度論》“弹指顷有六十时,一一时中,心有生、灭”。因此:

假如一刹那=0.018秒:
 假如一弹指=65剎那,那么一弹指=1.17秒;
 假如一弹指=60剎那,那么一弹指=1.08秒。
假如一刹那=0.013秒:
 假如一弹指=65剎那,那么一弹指=0.845秒;
 假如一弹指=60剎那,那么一弹指=0.78秒。
以上最短的0.78秒仍比科学研究得到的7毫秒慢了100倍,但无论如何都比据《僧祇律》算出的7.2秒合理!不过正如钱钟书(?)所说,佛经动不动就说万、亿、万亿、亿亿,说明这些数字不能当真。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