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的课文编排

外语或文言文的学习一般按
(A)原文——单词和注释——(汉语或白话文翻译)
的格式排列,其中第三部分翻译只在文言文课文后才有,外语文章后一般没有。另外,外语文章常将单词和注释分作两部分。

但在三、四十年前,文言文课文还流行另外一种安排:
(B)原文用大字,下排小字对准原文逐字、词直译,再下一排小字为通顺的白话翻译
以下附图的左图是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选译》。

这种做法仍常见于语言学著作以解释读者不熟悉的文字,在语言学或教育学中叫做interlinear gloss(行间注)。如一篇英文文章可能这样讲解法语的一句话:

Je vais        y        penser.
I  am going to about it think.
I'm going to think about it.
第二排的直译有利于读者对原语言例句的词和语法作出分析,以便读者学习法语。

另外还有与(A)略为不同的格式,不妨称作(A’)。以上右图为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编写的《古典文学作品译注》,与今天的文言文课文大同小异,不过在原文中用小字分两行插入了老师讲课时可能给出的提示,小结所述内容或评论文章结构等。

(B)和(A’)现在都已在文言文读物或教材中淘汰。在我看来,如果学习文言文是首要任务,那么采用(A)编排、先读注释并尽量记住、再读原文并尽量不看注释是较好的学习方法。那种原文下对准原文字词加直译的安排(B)使这种学习方法变得不可能或很困难,淘汰了也好。但对于那些想尽快了解内容、不大关心作为语言的文言文的读者来说,直接读白话翻译、在偶尔需要时翻看一下原文则是最佳选择,那么用(B)读原文下第三排通顺的白话翻译也未尝不可。


2019年11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